媒体报道
连载(三):武汉一役,必将从一个“切入点”带动跨越式发展而加快实现“健康中国”
正如前文所述,国家在20年内发生了两次类似的重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一次比一次大,并且影响了我国的开放发展,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防控、应急体系、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那我们自然都会在问:疫情过后,为了让国家更为强健,社会运行更为稳健,社会治理更加现代化,同时经济能快速得到恢复,我们要做的最重要且紧急的事会是什么?这件事情的切入点又是什么?
我想、2020年“黑天鹅”武汉疫情实际上只会让我国原来规划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治理措施,而不会因为某件突发事件而乱了阵脚,虽然可能临时增加一个“措施”来打个“补丁”,特别是经济领域提前是有规划、有计划的,更加快速且万众一心地实现“中国式”落地,但总体上国家各个领域,所以正如很多专家预测的”2020年经济总盘面不会有大的系统性风险”。我国在2013年以来,特别是在2016年于健康中国方面做了系统的部署,这次疫情会加速这些部署的落地。
这将是“变不利为有利”“祸福相依”中国式智慧的又一次集中体现,系统的措施在疫情后会全面展开。
所以,答案就藏在我国原有的经济规划和社会治理的部署里:
一、我国未来的经济战略布局的制高点是智慧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立于千年不败之地,是抓住人类第三次的产业革命,这就是为什么说“雄安新城规划是事关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
二、疫情过后国家会率先从“健康医疗领域”加大投入力度,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
1. 从2020年开始, “健康医疗产业”即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迈入1万美金。这个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国已经踏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等收入国家的需求基础是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就是“健康医疗产业”。
人们对于大多有形物品的需求,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也一样随着对这些物品拥有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减少,呈现显著的边际消费快速递减的特征。那么,如果经济增长要持续,包括弹性大、不易储蓄、难分解、劳动密集等特征,能够不断扩容的需求基础在哪里?不难看出,相对于GDP中的有形产品,人们对无形服务的消费具有可支撑持续增长的比较优势。
“健康中国”是中国新时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国家新战略。
横向观察、GDP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比重在10%,全球之首,其成员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国家,在发达的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其中美国接近20%。
纵向看,这也意味着家庭其他开支的相对占比随着收入的增加在不断减少,美国芝加哥大学诺奖经济学家 Robert Fogel通过观察欧美人群过去100多年的消费结构变化,其弹性高达1.6,发展随着收入的长期增长,既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是同期收入增长的1.6倍,人们消费结构相对增长的最大部分是医疗健康服务。
根据中国的最新统计数据、6%为4.5万亿),提升空间巨大,2016年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占GDP的比重为6%(2016年的gdp为74万3585亿。大多预测显示,2030年超过10%,随着经济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2020年的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可能会将近8%。
——刘国恩在17年两会后的政策解读演讲题目:健康中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北大国发院教授、北大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刘国恩教授)
我国在2016年已经预测到2020年国家GDP将到14万亿美元,人均到1万美元。因此在以上大背景下,中国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2016年8月19日,把“健康中国”定位成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国家新战略,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要求把健康纳入到国家所有的政策,为了更好落实和推进这个新的国家战略。紧跟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2020年开始,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规划》的实施将进入关键时刻,该规划不仅事关“国人健康”。
未来10年的医疗健康产业8%-10%GDP占比创造的总经济体量是什么概念呢?
● 2016年GDP为74.3585万亿,医疗健康服务占比为6%,即4.5万亿;2019年GDP为100万亿,比2013年增加4万亿,总规模到8万亿,2020年到106万亿。201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到:到2020年医疗健康总规模达到8万亿。
● 按每年5%-6%的增速,医疗卫生服务占比10%,2030年GDP总量将达到190万-200万亿,就是18万-20万亿,比2020年的2倍还要多。
健康医疗产业规模庞大、这个比例在全国所有行业里几乎最高,总体占比到GDP的10%。以往的三架马车: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现在已经有质的变化。出口相对降低,且面临国际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国家投资拉动经济的空间逐步缩小,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是我们的共识。
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7.1%、39%和53.9%、第三产业提高11.9个百分点,一二产业分别较2003年下降5.3和6.6个百分点。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的经济贡献率分别为57.8%、31.2%和11%。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低于2003年38.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的贡献率高于2003年22.4个百分点。
因此居民健康医疗消费的增长正好吻合当下国家大力促进居民消费的需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是既事关国民健康,也事关经济发展之大计!国家从2020年开始会大力投入以支持健康事业。
2. 政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至关重要。
有人会说:既然大众有健康医疗消费的需求,国家经济自然相应增长, 政府没必要着急投入吧?
首先、医疗健康属于公益性事业,我国也不例外,很多国家都是政府投入占主导,从09年开始政府投入就一直在增长。其次。即分为国家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个人健康消费产出,医疗健康产业还有个细分。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逐步加大了在医疗领域的投入,由2003年前总的医疗健康体量占比的17%达到了2014年的30%,从08、09年开始,具体投入的方向在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也做了详细的部署,未来国家投入占比大概率应该为30%。
(以上国家投入数据是根据一些资料的大概测算,仅供参考)
健康促进的投入分析:
1. 2019年医疗总体量有7万亿左右、将近2.3万亿左右,按照国家投入比例30%测算。这些大部分用在医疗,健康促进领域并不多,公卫经费19年仅仅800亿左右。
2. 国家从2016年开始实施药品零差价。以提升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2019年实施耗材零差价,国家在医疗方面是抑制医疗开支趋向(但会在基层医疗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可以看出。
3. 从2020年开始、国家会在健康领域大幅度增加投资力度。所以、2030年达到18万亿,其三分之一是国家投入的话,按照总的医疗健康规模,2020年是2.6万亿,2020年有8万亿,2030年达到6万亿。个人猜测有一半要投向“健康领域”。因此、到2030年达到3万亿,这个投入和19年前相比,国家在健康领域的投入会从2020年开始逐步加大力度,是革命性的。所以在健康领域、2020年是历史上投入最大的一年,是以后的时间里投入最少的一年。
“健康促进”以法律形式进一步确定:
2019年12月28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1. 法律名字就明确了“基本医疗卫生”和“健康促进”并重。
2. 总章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组织实施健康促进的规划和行动,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将公民主要健康指标改善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推进全民健身。
全社会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
3.第十五条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国家免费提供。此条款表明“国家公卫服务的费用由国家承担以法律形式确定”。
4. 《促进法》以独立章节,即第六章规定了“健康促进”的详细内容。
而这次的疫情,而这些事项恰恰中央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刚要》已经做了部署和规划,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健康素养、重点人群的管理以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等,进一步提示了国家“健康事业”和个人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预测,疫情过后,力度还会加大,国家会快速落地原有规划。
同时、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到,落实机构为基层医疗单位,健康中国规划的事项大部分属于公共卫生领域,人员大部分为从事公共卫生的工作者(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即群体健康范畴(医疗属于个体健康范畴)。中央在2月3号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快速补“公卫的短板”后、这些规划将在疫情过后会快速落地,可以断定。
通过以上分析、公共卫生短板会快速补起来,我们能得到一个结论:疫情过后,健康中国规划中涉及到的政府投入项目会以更快速度、更大力度得到落实,以补公卫短板为切入点。其中疾病控制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领域的疾病防控信息化、区域健康医疗信息化平台、智慧公卫等都是重点的支持方向。
—— 后续继续解析
(作者写于2020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