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连载(六):武汉一役,必将从一个“切入点”带动跨越式发展而加快实现“健康中国” 之社会治理篇
正如前文所述,国家在20年内发生了两次类似的重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一次比一次大,并且影响了我国的开放发展,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防控、应急体系、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那我们自然都会在问:疫情过后,为了让国家更为强健,社会运行更为稳健,社会治理更加现代化,同时经济能快速得到恢复,我们要做的最重要且紧急的事会是什么?这件事情的切入点又是什么?
我想。所以正如很多专家预测的”2020年经济总盘面不会有大的系统性风险”,更加快速且万众一心地实现“中国式”落地,特别是经济领域提前是有规划、有计划的,2020年“黑天鹅”武汉疫情实际上只会让我国原来规划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治理措施,但总体上国家各个领域,虽然可能临时增加一个“措施”来打个“补丁”,而不会因为某件突发事件而乱了阵脚。我国在2013年以来,特别是在2016年于健康中国方面做了系统的部署,这次疫情会加速这些部署的落地。
这将是“变不利为有利”“祸福相依”中国式智慧的又一次集中体现,系统的措施在疫情后会全面展开。
所以、答案就藏在我国原有的经济规划和社会治理的部署里:
一、我国未来的经济战略布局的制高点是智慧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立于千年不败之地,这就是为什么说“雄安新城规划是事关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抓住人类第三次的产业革命。
二、疫情过后国家会率先从“健康医疗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健康医疗”不仅事关国民健康,还事关国家“经济发展”。
三、现在“医改”到了关键时刻,已经进入“深水区”。2016年实施药品零差价,2019年开始实施耗材零差价,“市场化医疗”即将要全面过渡到“公益化医疗”,而2020年是“医改”最关键的发力年,等等。所以疫情过后、快速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落地,快速推动“医改”诸多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正好借助中央要求的“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同时。
四、这次疫情暴露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国家的“补公卫短板”可加速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建设,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国家正要大力推动,所以借助这次疫情形成的行政体系内的高度共识。
01、社会治理现代化
所谓社会治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治理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社会矛盾体现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多种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及公共事务的多样性对社会稳定构成挑战,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势在必行。二是群众诉求更加多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从提供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从保障治安稳定转向提升幸福指数,更加强调从单纯行政管理转向全方位服务,对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三是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为舆论监督和交流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既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新情况新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审议“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习总书记在会上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且明确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鲜明提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社会治理的理念现代化、目标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体制现代化、方式现代化、政策现代化、能力现代化等7个方面。
社会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次突然来临的国家灾难,就事关基层社会治理,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习总书记2月3号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吸取教训”。
02、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任务紧迫
战“疫”有两条战线:“治疗”和“防控”。也正验证了总书记提出的:“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但“防控第一线”就在基层、在社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因此“传染病的防控”主要考验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能力,作用更突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其“防控”在人类与重大传染性病斗争中的意义更大,“防控”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疫”全局的成败,“临床治疗”在定点医院。这次疫情初期的“防控”预警失灵暴露了公共卫生突发重大事件预警系统和预警机制的漏洞。后期的“防控”压力主要集中在社区。对于有14亿人口的大国。据健康报医生频道公众号报道:截止到3月6日,警察及辅警26人等;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表示,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压力非常大,截至3月8日,其中包括公务员39人,可想而知基层防控压力之大,在最基层,全国城乡社区工作者已有53位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因公殉职(72和53这两个数字可能会有重叠),除了牺牲的6名医生,还有72人意外牺牲在抗疫第一线。因此,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高度重视。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钟南山院士等学者提到“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存在,不会和非典SARE一样突然消失”。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流行间隔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全球范围内。变异流感病毒感染事件的发生间隔期、从20世纪70年代前的10-40年缩短到80年代的5年左右,而进入90年代以后,变异性流感病毒感染事件则每2年发生一次。就在21世纪前20年里,中国相继出现了非典(2003年)、甲型H5N1流感(2003年)、甲型H1N1流感(2009年)、甲型H7N9流感(2013年)、新冠肺炎(2020)等病毒感染的疾病大流行。因此,我们可能就会紧张地防控“新冠病毒”是否会再次席卷重来,这就是疫情防控的新常态,还是从全球大趋势来看,2020年11月份开始,我们都需要时刻准备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无论是从国内情况来看。所以、如何做好科学的防控,可能就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急迫命题和考验,如何建立更严谨的重大传染病应急响应机制。为此,如何快速实现总书记去年就提出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显的尤为紧迫!
03、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确不是一日之功,其包括理念现代化、目标现代化、体制现代化、方式现代化等7个方面,但“快速”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又是件紧迫的任务,这里是否有“事半功倍”的策略呢?
社会治理现代化虽有7个方面、但可以先从“方式现代化”上着手,且这些新技术也是中央多次鼓励运用的,即要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形成网格化管理。
可以先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个领域作为切入点开始。公共卫生体系有10年的制度建设基础,有目标体系,也属于2月3号开始中央就提到的“补公卫短板”的范畴,等等,有实施的专业人士,也能迅速见效,所以容易开展,且公卫的“现代化建设”本也在政府的规划之中。最重要的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现代化,可能会起到开启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牛鼻子作用,“公共卫生服务现代化”可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很好的抓手。
1、公共卫生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治理的范畴。
公共卫生服务是社会公益性项目。也涉及全社会的有序运行,涉及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具体而言。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慢性病的防控等,公共卫生的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SARS等)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
2、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是全体国民,且服务对全体国民而言是均等化的。
3、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概分以下几类:
① 全民建档,也就是为你我建立“健康档案”(该项工作已经开展10年了,如果哪位读者还没有听说这项服务,没关系,猜想今年你一定会被建档);
② 慢性病的随访,而且是每年4次(如果哪位读者是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还享受过此服务,也没关系,今年开始一定会享受到了);
③ 65岁的老人每年一次健康体检;
④ 孕产妇的健康管理
等等,共14项之多。
另外、国家规定每一位国民都享有“签约的家庭医生服务”(如果哪位读者还没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以公卫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往往协同开展,到2020年底应该就有了),没关系,而由于提供公卫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都是基层医疗单位。
4、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签约服务是国家投入的福利性项目。
所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都是免费享受的、百姓不需掏腰包,资金由国家投入。
5、提供公卫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机构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单位。这些单位在03年之前基本上属于自我发展状态、从09年开始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提供公卫服务的基础队伍是具备的。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从具有普适性的公卫领域切入是可行的,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同时、也是基层社会治理是否到位的表现,也就是说“补公共卫生的短板”也还事关“基层社会治理”,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到位。所以借助现在“补公卫短板的紧迫感”、快速实现“公卫服务方式的现代化”,是推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
04、公共卫生服务现代化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最佳切入点
那什么是“公共卫生服务的现代化”呢?公共卫生服务的现代化、就是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现代化的手段,即可以统称为“智慧公卫系统”,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对被服务者形成网格化管理。
这次新冠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就凸显了社区卫生机构、社区工作者、小区保安、家庭等在控制疫情的社区扩散中的重要作用。面对疫情的突然袭击,单纯靠人力管辖万人的社区工作让我们看到了人手不足时候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次疫情后期防控阶段最要紧的工作当属地毯式的排查,排查不论对于湖北还是外省都非常重要。
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公卫服务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贴近群众、最了解群众、就可以轻松而容易地对签约服务对象健康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动态掌握、及时上报和乃至转诊发热病人等,再有突发疫情,今后如能有智能化的服务手段(比如智慧公卫系统)。
同时基层单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排查、疫情分析等方面可以更好发挥支撑作用,还降低了面对面的传染的风险,可以在排查时进行赋能分析。
最后。从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健康”福利——公卫服务着手,应该具有“以点带面”的事半功倍的作用,实现公卫服务的现代化也可以快速带动我国整体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而言。
综上所述,国家提出要尽快“补公卫短板”,为基层单位配备“智慧公卫”系统就属于中央提到的“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要的“补短板”的措施之一。而智慧公卫系统可推动我国公卫服务智能化、现代化,也可推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结合传染病防控的常态化,很重要也很紧急的事就是尽快为基层医疗单位配备诸如“智慧公卫”这样的服务系统,疫情过后,以及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早已提上日程。而这次疫情导致的我国各级行政人员对“补公卫短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的共识,将会使这件事快速落实并迅速见效。
——后续继续解析
(作者写于2020年3月9日)